近日,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,製作了一份《重慶老廠打卡地圖》,地圖上的每一個地名,都裝滿了一座城市發展的記憶,也鐫刻着很多人的青春芳華。而這其中,也有一份是屬於江北的。
國營望江機器廠:我生產火炮,經歷了三次戰爭
國營望江機器廠1933年始建於廣東清遠縣琶江口,1938年遷至重慶市江北區郭家沱。
搬遷後,望江廠以生產火炮為主,經歷了抗日戰爭、抗美援朝戰爭、抗美援越戰爭,留下了在山洞廠房裏造出4000門火炮的美談。
望江廠山洞廠房(江北區融媒體中心供圖)
如今,廠房裏的機器已經停止了工作,曾經忙碌的望江廠也逐漸成為了幸福宜居的郭家沱。
人字頂、青瓦青磚、兩層樓、二樓木質樓梯木地板的“眷子號”……老廠區的建築,還在講述着當年的那些故事。
望江廠眷子號
喵兒石創藝特區:肆意張揚,一眼難忘
在重慶市江北區嘉陵江江崖上屹立着一大一小兩塊像貓的石頭,故而得名“貓兒石”。
而後,該地建起了白貓日化廠,老廠荒廢后,被荷蘭設計師改造了成了喵兒石創藝特區。
喵兒石創藝特區(江北區融媒體中心供圖)
裸露的水泥牆上,肆意張揚的紅色、黃色元素、線條的運用,粗獷與線條,平白與張揚二者鮮明對立,卻又互為裝點。
老舊廠房遇上設計的絕佳蜕變,由喵兒石創藝特區演繹。
喵兒石創藝特區(江北區融媒體中心供圖)
北倉文創街區:文藝範和煙火氣,我都有
北倉文創街區(江北區融媒體供圖)
北倉,原為重慶江北紡織廠倉庫。抗日戰爭時期,河南“豫豐”、湖北“裕華”等13家大型棉紡廠遷渝,重慶成為戰時中國主要紡織基地。
90年代末,企業改制,主城區倉庫失去功能。被閒置多年,一度無人問津。
北倉文創街區(江北區融媒體供圖)
鯉魚池42號:我有我的生活方式
長安李爾廠,承載着三代人的記憶和重慶汽車工業輝煌。鯉魚池42號,成為了時尚青年的集中地和創客的精神寄託。
鯉魚池42號(江北區融媒體中心供圖)
改造後的鯉魚池42號,既保留長安廠的重工業風格,也張揚着當下年輕人所追求的自由、隨性的態度。
鯉魚池42號(江北區融媒體中心供圖)
這裏隨處瀰漫着生活中的小確幸,你需要做的,只是主動地去擁抱它。
洋炮局1862文創園:我曾是“第一個西洋式兵工廠”
1862年,洋務運動的主要發起人李鴻章在上海一所廟宇中創辦了中國“第一個西洋式兵工廠”——上海洋炮局。1938年,它遷到了重慶的嘉陵江邊上,把名字改成了第21兵工廠。
第21兵工廠(江北區融媒體中心供圖)
曾經的兵工廠,即將變身成為兵工主題旅遊目的地和國家級文創園——洋炮局1862文創園。
目前,洋炮局1862文創園正在修建當中,在不久的將來,會與遊客見面,一同分享石門大橋邊上的舊時光。
洋炮局1862文創園效果圖(江北區融媒體中心供圖)
在遊覽中,見證老廠們的華麗蜕變。你們在時間的那裏,而我們在這裏。終於在重慶江北,如知己般相遇,發現歲月永恆的意義。